中欧体育
分类

中欧体育_退耕还林,中国生态文明的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4-10-07 01:47:01    浏览:954

[返回]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7月2日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退耕还林工程注定要留下浓彩重抹的一笔。

中国绿色时报7月2日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退耕还林工程注定要留下浓彩重抹的一笔。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结束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毁林开荒的历史,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生态文明新篇章。“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沟壑纵横、黄沙漫漫”的历史由此终结。

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最多的中国重点生态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10年的建设历程告慰世人,曾经挂满山坡的“大字报田”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呈现出荒山披绿大地织锦、福泽千秋人和民富的喜人景象。巨额投资创世界生态奇观在世纪之交,退耕还林工程上马,书写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一个新的奇迹。其投资之巨让世人瞠目。

1999年~2008年,中央已累计投入资金1961亿元,按照目前的建设规模,中央还得投入2300多亿元,总投入将达4300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相当于2.4个三峡工程或13条青藏铁路的投资。成为我国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造林数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管理最规范、效果最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偌大的投资深含着中央政府改造生态环境、福泽千秋的决心,是中国政府实践科学发展的生动例证。

难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灾,祸起千百年来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全国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9100多万亩。

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超过20亿吨,其中2/3来自坡耕地。其后,强沙尘暴也先后袭扰大半个中国。

为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发生的江河水患,中国政府决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将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及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进行退耕还林试点,随后又经历了两年试点示范。2002年1月10日,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宣布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

目前,工程范围已覆盖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00多个县(团、场),受益农户3200万户、农民1.24亿人。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创举。

退耕10年,工程建设成效令人瞩目。从1999年到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03亿亩,等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至目前,工程区国土绿化进程大大加快,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生态面貌发生显著改变。曾经满目疮痍的家园变得生机勃勃。

江河安澜国土安全惠及多方山清水秀、青山碧水,道出了林水之间的必然联系。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后,随着森林面积快速增长,长江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与1990年相比,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等流域减少50%左右。

退耕还林工程在护佑江河安澜的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则保护了国土的生态安全,使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据四川省生态定位监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省年均滞留泥沙0.54亿吨、增加蓄水6.84亿吨。据贵州省对10个县的退耕还林定位监测,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2005年每平方公里420吨,降低了87%。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的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8%提高到了目前的17.7%。

退耕还林工程在创造巨大生态价值的同时,惠及多方,让农民笑逐颜开。国家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内持续提供粮食和生活费补助,使退耕农民户均受补约5000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

西部有些地方退耕还林补助已占到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甚至40%以上。退耕还林还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许多地方将退耕还林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高效的治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机制,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四川雅安、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定西和陇南、内蒙古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大大增加了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产量,有效改善食物和营养结构。分级负责直补到户生态建设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建设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政策措施,退耕还林钱粮直补到户是生态工程建设的新的突破,再通过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以及及时落实林权等政策措施,保证了工程实施成效和工作进展。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无先例可借鉴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工程实施以来,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先后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出台了资金管理、粮款兑现、检查验收等一系列办法。

国家林业局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还规范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建设种苗管理、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监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等内容。各工程区所在地的省(区、市)政府都将退耕还林列入重要的工作目标,并逐级成立省、地、县、乡各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省级政府对退耕还林工作负总责,即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并实行市(地)、县(市)政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各地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以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陕西省在全省全面实行封山禁牧,青海省政府颁布了《禁垦令》、《禁伐令》和《禁牧令》,为实行封山禁牧提供了法律依据。一些地方走可出持续发展的道路,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如内蒙古抓住退耕还林的契机,大力扶持沙柳刨花板、柠条饲料、沙棘油、山杏饮料等产业的开发,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拉动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多赢之路。

后续产业崛起发展前景诱人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退耕还林成果是否保持得住,取决于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春节期间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都视察了退耕还林工作,对巩固成果、继续推进工程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

仅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对研究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作出的批示即多达10余件。2007年,在先期实施的退耕还林直补政策到期之际,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并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求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着眼解决农民长久生计,各地在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方面踊跃实践。

青海省将沙棘产业作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共规划沙棘后续产业面积85万亩。据测算,一亩沙棘林进入结果期,年可采摘果实100公斤左右,为退耕农户提供经济收入135元。湖南湘西自治州通过退耕还林,发展以柑橘、金秋梨、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以黄柏、厚朴、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及以桤木、毛竹、杉木为主的用材林,使60多万农民年人均增收600元,其中有2万多农户每年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四川省眉山市在退耕还林中扶持制浆造纸、竹地板、竹家具、竹建材、竹食品、竹编工艺等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延长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地方经济的新亮点。

湖北省罗田县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板栗、甜柿,全县板栗产量由2001年退耕前的2500万公斤增加到去年3400万公斤,甜柿产量由2000万公斤增加到2400万公斤。退耕还林工程,开辟了农民拓宽致富门路的舞台,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一场深刻革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是我国贫困山区、沙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极好载体。

(本文作者为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本文关键词:中欧体育,中欧体育(zoty),zoty中欧体育

本文来源:中欧体育-www.uujn.net

搜索